鞠囚谁料殒炭瓮,立法竟嗟离舍匿。

周霆震元代〕《饥相食

转输饷官倾富室,米石万钱无处籴。连村鬼哭灶沉烟,野攫生人腥血赤。

九疑对面森可畏,弱肉半为强者食。旋风吹棘昼枭鸣,缺月衔山虎留迹。

提携匕首析扊扅,狼藉剔剜碎燔炙。恍疑逆祀祷恣睢,复恐老饕侪盗蹠。

幽幽怨魂忍葬心,腐胁穿肠愤无术。髑髅抱痛宜有知,上诉帝阍吐冤抑。

我生白头骇见此,矫首苍穹泪沾臆。北山有蕨南涧蘋,旦暮可湘心匪石。

青春鸠化逐苍鹰,黄口蛇吞来义鹘。物情感召尚如此,同类何辜自相贼。

兴言使我立废餐,推案拊膺衷奋激。鞠囚谁料殒炭瓮,立法竟嗟离舍匿。

后人几度哀后人,万劫相寻岂终极。昨来偶值邻翁坐,且说舟航好消息。

浙江白粲载如山,相送大军来有日。一朝菜色变欢颜,怪事书空自冰释。

词典释义

  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谁料立法离舍

鞠 jū《國語辭典》

鞠 [ jú ]

  1. 皮毬,一种以皮革缝合,内塞以鸟羽等柔软物或充气而成的球。《资治通鉴·卷一九九·唐纪十五·高宗永徽三年》:「朕闻胡人善为击鞠之戏。」
  2. 菊花。《礼记·月令》:「鞠有黄华。」同「菊 」。
  3. 姓。如宋代有鞠常。
  1. 养育、抚育。如:「鞠育」。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「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」
  2. 弯曲。《论语·乡党》:「入公门,鞠躬如也。」
  3. 审问。《史记·卷八七·李斯传》:「令鞠治之。」《汉书·卷一七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:「鞠狱不实。」同「鞫 」。
  4. 穷困。《书经·盘庚中》:「尔惟自鞠自苦。」
  1. 幼小、幼稚。《书经·康诰》:「兄亦不念鞠子哀,大不友于弟。」
囚 qiú《國語辭典》

囚 [ qiú ]

  1. 拘禁。如:「囚禁」、「被囚」。《书经·蔡仲之命》:「囚蔡叔于郭邻。」《史记·卷六二·管晏传》:「及小白立为桓公,公子纠死,管仲囚焉。」
  1. 被拘禁的犯人或俘虏。如:「死囚」、「敌囚」。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「当共戮力王室,克复神州,何至作楚囚相对?」宋·欧阳修〈纵囚论〉:「其囚及期,而卒自归无后者,是君子之所难,而小人之所易也。」
谁料(誰料)shuí liào
岂料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十四回:“所以我只好送他几吊钱的乾脩,由他住在关上。谁料他又会偷东西呢!” 鲁迅 《呐喊·社戏》:“谁料照例,人都满了,连立足也难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殒 ( 殞 ) yǔn
殒 [ yǔn ]
  1. 死:~命。~殁。~身。~阵。
  2. 古同“”,坠落。
炭 tàn《國語辭典》

炭 [ tàn ]

  1. 含碳物质在不完全燃烧或加热时所得到的残留物。如:「焦炭」、「木炭」。《说文解字·火部》:「炭,烧木余也。」
  2. 方言。指煤。明·张自烈《正字通·火部》:「炭,石炭。今西北所烧之煤,即石炭。」《史记·卷四九·外戚世家》:「(少君)​至宜阳,为其主入山作炭,(寒)​暮卧岸下百余人,岸崩,尽压杀卧者,少君独得脱,不死。」
  3. 姓。如汉代有炭虬。
瓮 wèng《國語辭典》

瓮 [ wèng ]

  1. 一种口小腹大,用以盛东西的器具。汉·扬雄《方言·卷五》:「瓮,甖也。……自关而东,赵魏之郊谓之瓮,或谓之甖。」宋·王安石〈赐也〉诗:「桔槔俯仰妨何事,抱瓮区区者此身。」《水浒传·第三三回》:「此计大妙,却似瓮中捉鳖,手到拿来。」
立法 lì fǎ
(1).建立法制;制定法令条例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立法施令,莫不顺比。”《史记·律书》:“王者制事立法,物度轨则,壹禀於六律。” 宋 陆游 《上殿札子》:“若赋不加轻,则用力虽多,终必无益,立法虽备,终必不行。”
(2).树立规范;规定法则。 明 王守仁 《传习录》卷下:“ 德洪 之见,是我这裡为其次立法的,二君相取为用,则中人上下,皆可引入於道。” 清 李渔 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上·音律》:“调声叶律,又兼分股、限字之文,则诗中之近体是已……前人立法,亦云苛且密矣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竟 jìng《國語辭典》

竟 [ jìng ]

  1. 乐曲演奏完毕。《说文解字·音部》:「竟,乐曲尽为竟。」
  2. 完成、终了、完毕。如:「未竟之业」。《晋书·卷七九·谢安传》:「看书既竟,便摄放床上。」唐·柳宗元〈田家〉诗三首之三:「是时收获竟,落日多樵牧。」
  3. 穷究、追究。如:「穷原竟委」。《汉书·卷六八·霍光传》:「此县官重太后,故不竟也。」唐·颜师古·注:「竟,穷竟其事也。」
  1. 全、整。如:「竟日」、「竟夜」。唐·张九龄〈望月怀远〉诗:「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」
  1. 居然。如:「竟然」、「他竟敢不理我。」唐·杜甫〈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〉诗一○首之三:「汉使徒空到,神农竟不知。」《红楼梦·第六二回》:「原来今日也是平姑娘的千秋,我竟不知。」
  2. 到底、终于。如:「有志者事竟成。」唐·李询〈赠织锦人〉诗:「札札机声晓复晡,眼穿力尽竟何如!」
  3. 直接。《三国演义·第四二回》:「我竟往夏口,尽起军前来相助。」
嗟 jiē《國語辭典》

嗟 [ jiē ]

  1. 表示感傷、哀痛的語氣。唐·韓愈〈祭田橫墓文〉:「死者不復生,嗟余去此其從誰!」唐·張籍〈西州〉詩:「嗟我五陵間,農者罷耘耕。」
  2. 表示贊美的語氣。《史記·卷五七·絳侯周勃世家》:「嗟乎!此真將軍矣!」
  3. 招呼聲。《書經·費誓》:「公曰:『嗟!人無譁,聽命。』」《禮記·檀弓》:「黔敖左奉食,右執飲,曰:『嗟!來食。』」
  1. 發語詞,無義。《文選·張衡·西京賦》:「群窈窕之華麗,嗟內顧之所觀。」

嗟 [ jiè ]

  1. 參見「咄嗟 」條。

嗟 [ ​juē ]

  1. (一)​之又音。
离舍(離捨)lí shè
离开住地;离家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葆入守,无行城,无离舍。” 明 高启 《客舍岁暮》诗:“空江寒雨送凄凉,离舍无多即异乡。”
舍弃;分离。 郭沫若 《落叶》:“我也还是离舍不了我的哥哥。我的心怎么成了这样软弱的心哟!” 萧三 《血书》诗:“那是如何地好,假如我你长在一块儿?那是如何地妙,假如你我永远不离舍?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匿 nì《國語辭典》

匿 [ nì ]

  1. 隐瞒。《书经·盘庚上》:「王播告之修,不匿厥指。」《三国志·卷一五·魏书·司马朗传》:「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,疑朗匿年。」
  2. 隐藏、躲避。如:「逃匿」、「销声匿迹」。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重言》:「桓公、管仲虽善匿,弗能隐矣。」《汉书·卷五二·灌夫传》:「乃匿其家,窃出上书。」
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
诗词